在一個整座城鎮瀰漫著霧,沾雨不濕的早晨,我抵達西班牙的小鎮托雷多(Toledo)‧
一路上,比手又劃腳,掛在嘴上的英語常常無用武之地,生動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於是成為訪客與當地人之間彼此探詢及領會的語言‧
即便是在國際城市如馬德里(Madrid),我也是一個失語的訪客‧
它絕對稱不上是一個英語友善(English-friendly)的城市‧
但,即使整座城市不說英語,無人能否認其國際化的身分‧
吸聞二手菸是另一大挑戰‧喫飯抽菸,閑步抽菸,沐浴前也抽‧
故,椅墊、地毯、甚至洗手間抽取面紙上,都有菸味的足跡‧
以為躲進了麥當勞可以讓嗅覺與二手菸的戰鬥中場休息,實在是太過天真‧
麥當勞的餐桌上「體貼地」附上拋棄式的菸灰缸‧這場戰鬥勝負已然揭曉‧
台灣近年來的英語學習打得最亮的招牌無非是讓自己國際化,成為地球村的一員‧
在這英語浪潮中,套句電影艋舺的台詞,我們都只是隨風擺盪的草‧
這或許是一個不在浪頭上就被浪滅頂的現實‧
更有甚者,政府官員說出英語能力考試成績不如日本韓國視為國恥‧
只是,分數之外,浪頭之上,學習英語的初衷與願景卻鮮少被討論‧
眾多口操流利英語的訪客在馬德里常淪為失語,卻無損其吸睛的國際形象‧
不說英語未必不國際化,說英語也不意謂晉升地球村的一員‧
說英語只是個開始,不是結果‧
說什麼樣的英語?你好嗎我很好謝謝那你呢?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的議題至今方興未艾,其中一股愈發受到重視的力量便是在地文化 (localization)‧
在地與全球,邊陲與中心的衝撞,是全球在地化 (glocalization) 的核心精神‧
學習英語,應努力作為全球在地化的體現,高度警覺不被英語「異化」‧
是故, 麥當勞可以抽菸,可以賣燒餅,可以有米的漢堡‧
如果可能,用英語多聊點雲門舞集、夜市小吃、藍白拖鞋甚至檳榔西施,而不是永遠復活節西洋情人節萬聖節聖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