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去理髮,卻被剪成一個鳥頭,頓時整個人囧了起來,一整天的情緒非常不對勁‧
這大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另類印證吧‧
「牽一髮而動全身」,英文中有無相關的詞語(term)能夠表意呢?
多年前,電影《蝴蝶效應》使得氣象學家E. Lorenz提出的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一詞被廣泛討論‧
理論的發現是由於E. Lorenz在一次天氣預報的電腦計算程式中更改了初始值,在無意間去掉小數點後六位的零頭,未料程式運作後的模式大大地偏離‧
1979年,Lorenz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場演講中以巴西的蝴蝶拍翅可能引起美國Texas的龍捲風,比喻一件微小的舉動可能引發「看似」毫不相關的連鎖反應‧
後來,「蝴蝶效應」一詞被廣泛運用在各個領域,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甚至教育學界等都從各自的視角切入,探討一個微小偏離的機制、觀點、刺激以及舉措等如何帶來一場災難或者革命‧
這個理論給我的主要啟發,來自於非線性思考帶來的突破‧表面上看似無關的A與B,極有可能在一個網絡下層層相扣‧
就以我的工作爲例吧‧小明學習的成效不彰,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老師認為隔壁班的小強較上進‧老師將時間與心力投注給(自以為)較為上進的學生,相對忽略了同樣上進卻不被老師察覺的學習者,最終造成兩造學習成果的明顯差異‧(這也是教育理論中著名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另外,與蝴蝶效應具有同樣啟發的,是「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理論」一詞由犯罪學家 James Q. Wilson 和 George Kelling 所創,認為環境的力量是影響犯罪的關鍵‧一個社區的一個窗戶破了,無人聞問;第二個窗戶被打破,也無人搭理,很快地,一扇接著一扇窗戶都會被打破‧破窗的環境釋放出此地治安無人控管的訊息,誘發肇事者的犯罪動機,猶如沉默的首肯一般推波助瀾‧
在《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 一書中,作者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引述了九0年代,紐約市的犯罪率大幅銳減的官方策略‧八0年代中期,紐約市捷運局請 George Kelling 擔任顧問以期改善地鐵站內令人驚駭的犯罪次數‧G. Kelling 的做法是鎖定地鐵車廂上的塗鴉 (graffiti),每個車廂上的「創作」或說「吶喊」,是 G. Kelling 眼中一個又一個的破窗,要提升治安的公信力就從重新粉刷一個又一個遭受污染的車廂做起‧又,1994年朱利安尼 (Rudolph Giuliani) 當選紐約市長,也以破窗理論為隼,針對街道上利用紅燈車停的短暫時間擦窗後向駕駛人強行索費的勒索行徑加強取締‧那一張又一張要錢的手,是一個個破窗‧
個人的一小步引爆改變,環境中的微小事件也不要小覷,皆是一粒星火足以燎原的敏銳觀察‧
牽一髮而動全身,回到個人的生活實踐,它的積極意義是,或許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巧思」都可能影響一天心情或工作表現的成敗‧
比如起床後一杯咖啡撲鼻香的拿鐵,抓一個元氣十足的髮型,或者單單穿上一件有暖陽味道殘留的素色T-shirt,都能決定一天的陰晴好壞‧
這,也是村上春樹所謂的,生活中的「小確幸」‧
留言列表